從台灣中小企業在灣區置產看趨勢

灣區置產看趨勢

追蹤臉書專頁,即時更新房地產動態與知識。

近幾個月的六、七位客戶讓我思考一些事,他們的身分是台灣中小企業主,有的和灣區矽谷公司有生意往來,有的則沒有,而他們在灣區置產的理由可分為三大類。

其一是「分散風險」,

其二是「員工出差的據點」,

其三是「子女在灣區就學或就業」。

「子女在灣區就學或就業」很直觀,看不出什麼趨勢。

「員工出差的據點」就比較有趣,可以從時間及空間上探討。

從時間上來看,從疫情開始到半年前,我並沒有經手這樣的客戶,也就是說,這或許是台灣中小企業對疫情已至尾聲、要重啟商業活動的判斷;從空間上來看,灣區的高科技產業吸引力,即便不若疫情前,仍舊是產業生態系中重要區域。

以上有見樹不見林的可能性:或許只是疫情期間我沒有這樣的客戶;或許德州、西雅圖也同樣有企業主在購置員工宿舍。也就是說,上述觀察沒有統計結果支持,但可能是不錯的思考切入。

「分散風險」就更有意思。他們買的是「灣區房地產」,「灣區房地產」在資產上至少可以分為三個類別。

第一,作為資產,房地產有別於股票、債券、黃金,購買房地產是為資產類別上的風險分散。

第二,為什麼是在灣區置產,不是在德州、不是在西雅圖、也不是在南加州(稅賦規範和北加州灣區一致)?

這可能又是灣區地產因為產業鏈而存在的保值性。一樣,或許見樹不見林。

第三,國家發展程度,已開發國家的資產在匯率上相對穩定。我們家族有人在印尼做房地產,印尼土地價值四年翻了十倍,但是印尼盾對美元的匯率是每況愈下,而且我相信接下來美國的升息循環會讓印尼盾兌美元匯率更糟糕。

只是,為什麼不在日本、英國、加拿大置產?這些都是已開發國家。

原因只有一個,這些國家,都不是美國。當世界躁動不安,美國是目前唯一的避風港。這不是秘密,看看美元指數可知一二。

以上只是矽谷灣區的觀察,其他地區的朋友歡迎分享情況。

(圖為過去5年之美元指數)

作者:林久禾,舊金山灣區矽谷全職專業房地產經紀人。

我是林久禾,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取得工程碩士學位。而後調查舊金山灣區(San Francisco Bay Area,俗稱矽谷/硅谷)房地產市場、研習買賣房和看房知識、請益上百位地產前輩,最後因緣際會,受教於一位有五十年買賣房經驗的房地產仲裁官,並成為房地產經紀人(或說房仲,英文稱 Realtor 或是 Agent)。

這些年我探訪過數千間房屋,閱讀數百份報告,並且在業界建立合作聲望,幫助客戶避開有問題的房屋、議價買下好房屋:

1.  260萬以上價值的房屋,250萬買到
2.  屋主跳過出價比我們高的5名競爭對手,放棄第二輪炒高價錢的權利,一對一指名與我們合作,210萬買到5名買家競逐的房屋
3. 屋主跳過145萬的第一名出價,讓我們140萬買到房屋
4. 屋主跳過125萬和120萬的出價競爭者,在我們表明只能出到117萬後,送我們1萬成家基金,讓我們116萬買到房屋
5. 標價200萬的房屋,最後170萬買到;標價160萬的房屋,最後155萬買到
6. 加價階段,建議無須加價即可買到房屋,讓 A買家 165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180萬的房屋,B買家 180萬買到 3 個月後市值225萬的房屋

(以上皆為美金,其他還有數十間殺價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交易。)

賣房也不負所托:

1. 市場下跌期間,在不熟悉的區域(Oakland)賣房。此棟2房2衛、位於高速公路旁的房屋,成交價比月餘前該地區幾間3房2衛、遠離高速公路的房屋價格還高。

2. 客戶舉家搬離美國,全權授予設計、監工、裝修、清理、房屋檢查、物流、擺設、談判議價責任,最後房屋成交價比該地區前後三個月相似物件都高。

3. 一棟3房2衛,1200多平方呎的房屋,成交價超出客戶預期,逼近該區域4房2衛或是1500平方呎以上的房屋,並打破該區域史上最高的Price Per Square Foot 紀錄。

寫於此處的文章,是當年對老師的承諾。若有任何需要或疑問,請 留訊息給我 或是 填寫諮詢單,也可以閱讀 客戶留下的感言,幫助你做決定。

林久禾 DRE#02007082
Keller Williams Thrive DRE# 02177478

Hi, I’m Chiuho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